最近,易烊千玺因为读错了一个生僻字“礐嶨”(quèxué),引发了网络上的一场大讨论,真是炸了锅。这件事的趣味性,完全不在于那两个字到底怎么读,而是在于舆论的反应。你看,一边是那些拿着放大镜,准备抓住每个错误的“纠错大军”,好像要扒个明星的文化水平;另一边则是觉得“人非圣贤”的宽容派,认为这根本不算什么事儿。
但要说,真正有意思的地方,其实是在易烊千玺回应的那份坦然。热度过后,我们再回过头想想,才发现这次事件像一面镜子,映射出当下社会深深根植的“完美焦虑”。
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反响,根本原因不在于“礐嶨”这两个字本身多重要,而是它戳破了公众对明星“完美人设”的幻想。现在的舆论,仿佛正上演着一场“造神运动”。我们不光要求明星们事业有成、颜值逆天,还得情商智商双高,品德完美,最好每个领域都能拿个满分。看似一切完美无缺,但这种期待,就像给他们披上了一层刀枪不入的金钟罩,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推上神坛。
作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,易烊千玺一直给人努力、谦逊、有想法的印象。所以,当他犯下一个连许多文化人也可能犯的错误时,那个我们亲手捧起来的“完美人设”,一瞬间就破了。结果,什么?是“毁神”的狂欢!那些信以为真的“完美人设”崩塌了,批评和讽刺像潮水般涌来。这种现象也形成了一个死循环——我们推他上去,又因他不够“神”而愤然将他拉下来。从某演员几年前的“知网”事件,到今天的“生僻字”口误,剧情简直如出一辙。
说实话,我们应该清醒一下。明星终究是普通人,他们的职业是演员、歌手,我们欣赏他们的作品,但并不该要求他们成为完美无缺的“圣人”。如果我们能摘下那层厚厚的“圣人滤镜”,不再把他们当神来崇拜,那么一次无伤大雅的口误,根本算不上什么“塌房”,顶多算个大家一起学习生僻字的小插曲,笑一笑就过去了。
在如今这个“人设”说崩就崩的舆论环境下,如何应对危机,比危机本身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格局。面对这场风波,易烊千玺的反应,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。为什么高明?因为他的方式完全没有什么技巧,唯一的诀窍就是——“真诚”。
他没有采取冷处理,也没等热搜来拯救自己;没有发出冰冷的公关稿,更没有像某些人一样,将责任推给提词器,或者强行挽回形象。他做得特别直接、特别可爱:在社交媒体上大方承认自己“不会读”,还配上了一个自嘲的表情。然后,他晒出了一张整洁的手写笔记,内容是“礐嶨”的正确读音和解释,旁边写着“引以为戒,时刻学习”。
这一系列的举动,信息再明确不过:我错了,我承认,我改正。这种坦率的“示弱”不仅没有让他形象跌分,反而打破了明星和普通人之间那堵无形的墙,给人一种亲切、真实的感觉。相比那些用谎言掩盖错误,最后导致信任崩溃的做法,易烊千玺的处理方式无疑更加高情商。真正的高情商,不是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,而是敢于暴露自己的不完美,做回真实的自己。
面对错误,真诚永远是最强的武器。
从这件事中,我们每个人也能反思自己。我们是不是也在追求着一种完美的幻觉?是不是常常活在害怕犯错的焦虑中?在工作中,害怕一丁点瑕疵被领导批;在社交中,字斟句酌,生怕说错话让朋友笑话;在朋友圈里,费尽心机,P图配文一遍遍修改,只为了展示一个完美的自己。
这种对“不完美”的恐惧,正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紧绷,越来越缺乏宽容。我们习惯了拿显微镜去审视公众人物,也习惯了用同样严苛的眼光审视自己。孩子考试没得满分,我们焦虑;自己工作有点小失误,我们自责。所有这些无形的压力,让每个人都感到无比沉重。
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,应该是一个允许并接纳不完美的社会。它意味着我们能够真正理解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;它意味着我们能为别人、也为自己创造出容错的空间。与其在网络上对别人的错误指手画脚,不如把精力用来反思和提升自己。与其带着“圣人滤镜”去苛求别人,不如学着拥抱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不完美。
从这个角度看,易烊千玺读错那两个字,也许真的不算什么大事。但由此引发的关于完美、错误、真诚与宽容的深刻思考,才是我们时代真正需要关注的大课题。学会接纳不完美,既是对他人的宽容,也是在给自己松绑。这,比学会“礐嶨”二字的读音,或许更有意义。
你怎么看这件事?你是否也曾被“追求完美”的压力困扰过呢?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!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